湖北药膳研究会“重走神农路”随州行圆满收官
编钟之声报 随州都市网讯 6月22日下午,随着拜谒华夏始祖炎帝神农仪式的完成,由湖北省科协社团党委指导,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和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主办,湖北省营养学会、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为期两天的“红色赋能 党建强会”暨“重走神农路 振兴中医药”随州行活动圆满收官。这场融合红色党建与药膳食疗研究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革命旧址、企业实地调研、本草文化研讨等环节,系统展现了“红色医疗智慧”与“药食同源”理念的融合路径,为湖北药膳食疗产业构建“文化—标准—产业”全链条研究体系奠定基础。
红色起点:在革命旧址中启航
6月21日下午,“重走神农路 振兴中医药”随州行启动仪式在随州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举行,随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刘军伟出席仪式并致欢迎词,他说,随州作为中医药文化发祥地,拥有1700多种中药材资源,“随九味”道地药材声名远扬。近年来,随州已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而此次党建引领的活动,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会长金劲松、湖北省营养学会秘书长杨雪峰相继讲话,阐述活动对弘扬红色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杨雪峰强调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鲜明底色,长征、延安时期中医药保障军民健康的实践,彰显其“治未病、济苍生”的初心,这种精神共鸣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核心动力;金劲松指出,将红色精神融入中医药,既是文化传承所需,更是产业发展关键。革命年代中医药形成的“红色医疗智慧”,如长征野菜谱的科学配伍、橡子面脱涩技术,能为现代药膳食疗研发提供思路。以党建引领产学研合作,可推动这些历史智慧产业化,助力随州道地药材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秘书长殷杰主持,湖北省科协学会部二级调研员唐丽红、信息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丰影、党建工作部部长张恒;随州市科协主席李霜;原湖北省药监局随州分局局长熊卫军;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顾问、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王鹏;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医院教授甘爱萍;研究会名誉会长郝建新;研究会监事长、武汉商学院教授鲁永超,以及研究会副会长眭红卫、郭四海、唐飞等齐聚一堂,为活动赋予深厚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本次“红色赋能 党建强会”之“重走神农路 振兴中医药”随州行启动仪式亮点频出。《湖北药膳食疗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倡议书》正式发布,号召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药膳食疗融入全民健康生活;《红色食疗典籍——长征路上的野菜药膳与红色记忆》宣传册同步亮相,以珍贵史料展现革命时期中医药的独特价值。随后,党员代表在纪念馆前庄严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响彻旧址;全体人员有序参观瞻仰革命故居纪念馆,在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幅幅珍贵影像中,深刻感悟红色医疗智慧。
实地调研:探访产业创新实践
6月22日,“重走神农路 振兴中医药” 随州行成员深入多家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在湖北神农酿造有限公司,宣传画册以老照片与文献记载,生动呈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藏酒工艺的红色脉络:1939年4月李先念率部组建“随南随北政治工作队”,在开辟殷店抗日根据地后,开始建厂酿酒以御寒疗伤,让传统酿酒技艺与革命精神深度交融。如今企业秉承“神农本草” 理念,将古法酿造技艺与现代智能技术相融合,甄选“随九味”道地药材入酒,经恒温岩洞窖藏陈化,使酒品既传承千年本草智慧,又兼具现代养生价值,成为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鲜活注脚。
在随州市本草药膳科技有限公司,“药食同源”理念贯穿研发生产全程。企业依托中医体质辨识与现代营养学数据,为肥胖、“三高”人群定制食疗方案。成员们在智能研发终端前热议,从荷叶陈皮粥的科学配比,到日常食材经精准加工后的健康功效,深刻体会到“守正创新”的实践:传统药食配伍经现代科技优化,既保留药效又贴合大众口味,不仅打破中药刻板印象,更让中医药膳以亲民姿态走进生活。成员们由此明晰,对“药食同源”的创新演绎,正推动中医药膳从文化传承迈向产业革新。
传承基石:本草践行前瞻谋略
在随州康顺堂大药房,“随九味”道地药材标本构成的“本草长廊”一一展开,立体呈现出随州1700余种中药材的资源优势。玻璃展柜旁的墙壁上,《编钟之声》报“重走神农路 振兴中医药”系列报道的复刻版面格外醒目,与实物标本交相辉映,诉说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无声勾勒出一尾先行者高瞻远瞩的产业布局。
数年前,时任原湖北省药监局随州分局局长的熊卫军以超前视野,率先提出“重走神农路・振兴中医药”的发展理念。他深知,理念的落地需要具象的载体,于是创新性梳理出“一金(金头蜈蚣)一果(白果)、二花(野菊花、金银花)二草(夏枯草、艾草)、三根(葛根、桔梗、苍术)”的“随九味”道地药材体系。这一体系以“金、果、花、草、根”的药性分类为脉络,精准提炼出随州1700 余种中药材中的核心资源,形成覆盖动物药、果实药、花叶药、全草药、根茎药的完整品类矩阵,引发媒体广泛报道与行业高度关注。在他主导下,随州深挖神农文化底蕴,推动中医药与旅游、康养跨界融合,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协同创新:药食同源生态构建
在湖北海德润制药有限公司,成员们一上楼便被走道墙壁上的 “药食同源” 展示区吸引,图文并茂的药材图谱与产品应用实例,生动诠释着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制药理念的融合。
海德润公司负责人孙峰在介绍完企业深耕大健康产业20余载、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高新技术研发并连续实现技术突破的历程后,“药食同源与体重管理”及“慢性病的药膳食养食疗策略”论坛正式启幕。论坛现场,湖北省中医院专家甘爱萍针对现代健康体重管理的核心难题——肥胖,系统展开肥胖的医学定义与判定标准、肥胖流行病学数据与中国现状、药食同源食材的食用禁忌与科学配伍的专业解读;随后,湖北中医药大学王鹏教授以“没有生姜不要谈养生”的独到观点切入,从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双维度剖析生姜在药食同源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在“药食同源产品功效宣传与消费价值认知”议题研讨会上,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针对企业代表认为,药食同源食品不能以其自身具备的功效进行宣传,这对于为民众普及药食同源食品功效知识是非常不利,从而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以及药食同源企业“产品功效宣传方面难以向消费者清晰传达产品价值,陷入两难境地”所面临法规限制与市场需求矛盾等问题,展开多维度研讨。
身兼本次“重走神农路,振兴中医药”随州行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与倡导者等多重身份的熊卫军,他从“神农尝百草”的文化溯源切入,指出“上古时期‘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探索实践,正是‘药食同源’理念的本源发端。先民通过口尝身试、代际经验传递的方式,从辨识植物性味到积累‘稻米充饥、黄连解毒’的应用智慧,最终在《神农本草经》中形成‘上药为食,中药为养’的系统认知。”他认为随州拥有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的深厚文化底蕴优势;南有巍峨连绵的大洪山,北倚雄伟壮丽的桐柏山,东承大别山的雄浑伟岸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众多珍贵中药材均源自随州,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的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他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以继承者、传承者与推广者的角色,沿着神农尝百草的足迹,探寻古老中医药文化的深邃智慧,挖掘随州本土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价值。将千年中医药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他深信随着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建立、产业环节规范,以及现代技术对成分机制的解析和质量功效评价的科学化,必将推动药食同源产业突破合规宣传瓶颈,实现文化传承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构建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价值的特色产业生态。
王鹏、甘爱萍、杨雪峰等中医药专家则认为我国现阶段有关药食同源产品相关法规政策的合理性值得商榷,针对这种既入药又可食用的传统食材的相关法律,明显存在滞后性,应予以修订完善。否则不利于我国传统药食同源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金劲松在总结中指出,本次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重走神农路 振兴中医药”随州行,以党建为引领串联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通过红色文化、实地调研、学术研讨与成果发布四大核心环节,深度挖掘“药食同源”文化价值与红色医疗智慧,形成药膳食疗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创新合力。活动期间发布《湖北药膳食疗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倡议书》,为药膳食疗领域指明发展方向;对革命时期食疗验方的现代转化探索,为药膳食疗注入历史底蕴与创新动能;而“随九味”道地药材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则夯实了药膳食疗的物质基础……这些成果不仅构建起“文化溯源—标准建立—产业升级”的药膳食疗全链条研究体系,更以红色党建为引擎,开辟出“红色基因赋能科研、本草智慧焕新产业”的发展路径,正式开启药膳食疗研究“红色赋能、本草焕新”的新篇章。






























(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