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师张鹤林的琢艺人生
编钟之声报 随州都市网讯 在玉石雕刻的璀璨星河中,张鹤林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他用刻刀书写的奋斗篇章,却足以打动每一个聆听者。从握刀不稳时在玉石上留下歪扭刻痕的青涩学徒,到二十载刀锋起落间能在方寸玉料上雕琢出星河万象的琢玉匠人。他的故事里藏着坚守的力量、突破的勇气与传承的担当。

寒坊砺艺 七载淬初心
18岁的张鹤林站在姑父的玉石作坊门口,屋内机器轰鸣,石料堆积如山,石粉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他摩挲着衣角,望着老师傅手中翻飞的刻刀,暗自发誓要在这里凿出一条生路。
作坊里冬无暖气、夏无空调,他却一坐就是一整天。春去秋来,指尖的老茧褪了又长,姑父传授的雕刻口诀早已烂熟于心。学艺第二年,枯燥感如潮水般袭来。看着同龄人穿着崭新西装出入写字楼,拿着比自己高出数倍的工资,而他攥着每月两百块的薪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时,内心无比煎熬。深夜收工,他常坐在巷口路灯下,望着手中布满划痕的凿刀发呆,直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身上。
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雕坏一块和田玉玉兰花的经历。那是他学艺多年来第一次独立承接重要订单,却因对玉石纹理判断失误,在雕刻花瓣时出现崩裂。看着价值数万的玉料毁于一旦,他蜷缩在工作台下痛哭,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几乎崩溃放弃。姑父默默将碎玉收进木盒,只说了句:“记住这疼,它比任何技法都有用。”此后半年,他每天在废料上练习“随形巧雕”,直到月光把工作台染成银白。这次失败,成为他技艺进阶的关键,也让他懂得,琢玉如琢心,需耐得住挫折。
七年后,当他独立完成的《金蟾》被收藏家高价收购时,有人问起坚持的理由。他轻抚着蟾蜍凸起的脊背,粗糙的指腹与温润的玉面摩擦出细微声响:“看着一块石头在自己手里变成有生命的物件,那种感觉比什么都强。”这份对玉雕最纯粹的热爱,成为支撑他走过漫长学艺岁月的精神支柱,而这七年的磨砺,早已在他身上刻满了成长的痕迹。

广州逐梦 孤灯铸匠魂
2011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鹤林决定前往广州学艺。这里汇聚着世界各地的玉雕大师,先进的行业理念与精湛的雕刻技艺,让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养分。
白天,他在工作室里埋头雕刻,指甲缝里永远嵌着石粉;夜晚则钻研各类玉雕典籍与名家作品。为观察古兽的鬃毛走势,他连续三天泡在动物园;为捕捉花鸟翎羽的灵动,他在白云山的晨雾中一站就是数小时。
同年,张鹤林在广州市白云区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林子玉雕”。创业初期,资金匮乏的困境如影随形。尽管如此艰难,他仍拒绝借助自动雕刻机压缩时间成本,始终坚持手工打磨每一个细节。租不起宽敞的展厅,他便将精心雕琢的作品陈列在玻璃柜台中,沿街展示。工作室招收的两个徒弟,因难以忍受玉雕工作的枯燥清苦,加之短期内看不到成果的迷茫,相继选择离开,另谋出路。不仅如此,曾经一同学艺的师兄弟们,同样无法承受学艺过程中的艰辛与生活压力,也纷纷离去,最终仅留下两人坚守。深夜的工作室里,只有他的刻刀声在空荡荡的空间回响,与窗外的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一件件玉雕作品的匠心落成,张鹤林多年的坚守与躬行终于叩开了回报的大门——他以游刃有余的细腻刀法与不落窠臼的艺术创想,在玉石雕琢领域渐露锋芒。看那古兽摆件:鬃毛根根分明如铁线盘曲,利爪微张似要撕裂玉料桎梏,双目含威间仿佛下一秒便会冲破玉石跃入凡尘;再观花鸟题材:牡丹花瓣的脉络以阴刻技法丝丝入扣,雀鸟翎羽借薄意雕工呈现出轻盈的层叠感,翅尖微颤时竟似能听见振羽之声。
这般形神兼具的作品很快在业内激起涟漪:工作室的订单从零星渐至充盈,案头的设计稿堆叠起愈发厚重的期待。尽管前行路上仍有原料行情波动、技艺创新挑战等重重考验,但张鹤林摩挲着温润的玉料时心中明晰:每一道刻痕都在拉近与梦想的距离。“林子玉雕”正以扎实的琢玉功底为基,在他日复一日的匠心耕耘中,于行业版图里逐步站稳脚跟,让这方镌刻着名字的印记,在玉石经纬间渐生分量。

邂逅涢水玉 携手拓新程
2019 年,张鹤林经朋友介绍得知,随州大洪山脉的府河流域产出一种独特的多彩玉石——涢水玉。他带着好奇与期待,踏上了前往随州的探寻之旅。当他与涢水玉初次邂逅,目光便再也无法移开。涢水玉莹澈润滑,质地坚硬,色彩丰富,有墨、青花、白、红、黄等,绚丽多姿,被誉为女娲娘娘补天之用的五彩神石。其独树一帜的特质,如同一颗璀璨明珠,在玉石界的星河中绽放异彩,成为令人瞩目的独特存在。
张鹤林轻柔地抚摸着玉石圆润的边缘,感受着它的细腻与光滑,心中满是惊叹。他凑近仔细端详,发现玉石经过河床与岁月的洗礼,其精美天然的纹路,似无声地讲述着它在涢水河中漂流的悠悠旅程。指尖摩挲间,他仿佛触摸到了亿万年前的地质变迁,感受到了府河流水的温柔抚慰,对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内心的震撼与喜爱愈发浓烈。
他毅然将工作室迁至随州。来到随州后,张鹤林没有急于埋头创作,而是积极主动同随州市观赏石宝石协会,及石友们交流了解,把自己积累的设计理念与雕刻技法和随州文化元素相融,致力于涢水玉玉雕艺术的发掘和推广。他常对石友说:“每道纹路都是自然的馈赠,手工打磨才能留住它的魂。”并毫无保留地演示传统雕刻技法,从选料到开片,每个细节都坚持手工操作。不仅如此,他总是现身各地玉石展会,每次都摆上几块未雕琢的涢水玉原石,为石友们讲解。同行劝他“留一手吃饭本事”,他却笑着摇头:“涢水玉要被看见,靠一个人藏着掖着可不行。”这份对技艺的赤诚与涢水玉的热爱,最终让他的作品在更大的舞台上被看见——2023 年,张鹤林以涢水玉为原料创作的《招财金蟾》,在北京举办的“奇石之韵——中国首届奇石展览会”中斩获金奖。此外,他精雕细琢的各件随州玉石作品,在全国多地玉器、玉文化交流中获奖。
对初入行的石友,他更像位耐心的引路人——府河岸边常能见到他蹲身帮人挑选原石的身影,“这块黄皮料适合巧雕貔貅,石筋走向要顺着纹理走。”工作室里,石友们手串断了绳,他不仅免费穿线,还顺带抛光了全部珠子;有石友误买了石英岩冒充的“涢水玉”,他开车二十公里帮助退货,路上还把自己的鉴玉口诀写成便签;一位大妈的玉手镯不小心摔裂了,急得直掉泪——那是儿子结婚时买的地摊货,本不值钱,可她当宝贝收着。张鹤林不仅免费用金丝镶嵌修复,还顺带把镯子内侧磨得更光滑,“婶子,以后摘戴时垫块毛巾,不容易滑手。”破损的玉镯、开裂的吊坠在他手中总能重获新生。他还购置鉴定设备,免费为石友辨别真伪,修复用的玉石边角料全是自己废料堆里挑的。“去武汉修一趟得花半个月工资,张师傅这儿喝杯茶的功夫就弄好了。”老石友的感慨里,藏着他填补当地玉雕空白的默默付出。在他的引导下,如今的府河河床,每日都有弯腰寻觅的捡宝人。而在张鹤林的工作室,一盏灯总亮着,映着他伏案雕刻的身影,他始终是那个走在最前面,却把光芒留给石友的引路人。

择邻钟韵 琢玉亦琢心
2024年,张鹤林的工作室迁至曾都区沿河大道。窗明几净的工作室内,陈列着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古兽、花鸟等玉雕,温润的玉石在灯光下流转着灵动的光泽。
即便身处在快节奏的时代,张鹤林依旧保持着每天至少10小时的雕刻习惯。他握刀的姿势与二十年前那个青涩学徒别无二致,只是手腕多了几分沉稳。张鹤林说:“当刻刀触碰到玉石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这不是工作,是和自己与玉石的一场对话。玉雕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心境。一块玉石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器,人也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才能在这一行走得长远。”
张鹤林的琢玉生涯,就是一首用坚守、创新与传承写成的生命之歌。他握着刻刀和时间较劲,靠一双巧手慢慢打磨岁月的痕迹,让每块璞玉都褪掉粗糙的外皮,在光影里透出温润的光泽。那些带着传统韵味的龙凤图案、花鸟造型,经他雕琢后在当下重新活了过来,让沉寂多年的玉雕手艺在新时代里焕发了生机。手工的温度远胜过机器的冰冷,他一刀一凿守着老手艺,给传统工艺蹚出了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也在玉石和时光的对话里,留下了属于匠人的印记。
(编辑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