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随州 > 随州文学

午子山揽胜

时间:2021-10-09 16:25:06  来源:编钟之声报 随州都市网  作者:方鹏霏

 

                                                                                                                  
       午子山坐落在陕西省西乡县城东南12公里处,是耸立于秦岭、巴山交界处的一座奇峰异山。言奇:北靠秦岭为屏蔽,南揽巴山于怀中,集秦岭的伟岸磅礴、巴山的幽雅秀逸于一身;说异:一半是秦岭,一半是巴山,既有秦岭的粗犷豪放、雄奇挺拔,亦有巴山的秀丽逶迤、清雅抚眉,故站在午子山顶,一脚踩在秦岭,一脚踏于巴山,似乎成了巨人。奇奇怪怪,光怪陆离,蓊蓊郁郁,人间仙境,烟靄雾罩,白云飘渺,雄浑秀丽,妙不可言,大自然的怪异奇轴,总是让人解不开天道密码。《汉书》曰:“北山(秦岭)是子,南山(巴山)是午,共成午子”。这就是午子山的来历。

      相传道教始祖张道陵曾在午子山修行,故,其孙张鲁霸占汉中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五斗米教”政权,统领汉中,成为名符其实的汉中王;于是,斥资与午子山扩庙建殿,增修堂宇,推陈出新,设立祭酒,置建教卒,统辖域地,享誉一方,声名大振,故午子山从东汉末期就走向了辉煌鼎盛阶段。午子山祭祀庙宇、殿堂楼阁、亭台水榭等,均飞檐翘角,五脊六兽,雕梁画栋,气象万千,内塑500灵官,均各具情态,神明气圆,自然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中国南北过渡地段文化特色、民情特色、宗教特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科研价值、文物价值。

      中秋送爽,天高云谈,海清河宴,层林尽染,金黄赤红,碧水蓝天,鸟禽啼山,牧笛声远,层峦叠嶂,幽壑密林,飒飒秋风,滚滚青霭,树木幽静,云岚温馨,秋阳高悬,和煦轻柔,心情舒畅,蹬攀不累,行走在午子山密林丛中,树叶明晰的叶脉里簌簌流淌着透明清澈的细腻黄色;抬头看湛蓝的天色,给人一种玲珑剔透无暇的感觉,心情也随之变得格外畅快,秋风也变得极致凉爽,甩袖爽朗的舞台动作自然而出;小草匍匐在道路两旁,沉醉的清馨绕着人不肯离去;怪石蹲伏在左右远近,极尽丑、漏、空、灵、秀、雅、致、神之态,由不得世人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枫叶窃窃私语,静谧爽朗;白果树叶高声漫卷,夸张飘扬。确是别具风情、别有味道。眺望午子山主峰,绝壁千仞,独立寒秋,水木清华,怀抱向晴,坚石白松,悬崖野梅,鸟道双溪,边鸥孤蓬,有飞凤欲翔之势,因此东汉三国西蜀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挥笔在石崖上写下“飞凤山”三个大字,笔力雄键,遒劲有力,吹胡瞪眼,气吞山河。

      站在午子山顶,一揽众山小,清空万里,极目楚天,白云飘渺,秋风送爽。午子山顶的午子观堂(俗称顶观),内塑翊圣保德真君,丰颐长眉,气盖山河,势压群雄,呼风唤雨,雷庭万钧,拔山填海,翊圣真君属辅佐天子保护百姓之神灵,因此北宋开国之初,为了提高宋人御敌抗金自信心,免受契丹、辽国、金国的侵略,乃乞灵于北方大神翊圣的护佑,让抗金抗辽之边疆前哨汉中驻军兵劲城固、固若金汤、御敌于外。据杨亿《谈苑》载:“开宝中,有神降于终南山(秦岭),言:我天之尊神,号黑煞将军,与真武、天蓬皆列为上天大将。于是,太宗筑宫终南山阴午子山,封翊圣为将军;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加号翊圣保德真君,与真武(玄武)、天蓬、天猷并列天界大将军”。宋代之后世人尊为“四圣”。据传,翊圣真君能力超强,法力无边,信徒归纳曰:
       北方黑帝,五炁灵君;光华日月,威镇乾坤。飞符摄籙,断绝鬼门;左右厉兵,六七将军。雷公霹雳,电闪风奔;刀剑如雨,队仗如云。手执帝锺,头戴锦仑;行达天下,捉拿鬼魍。
       九州社令,血食之宾;不许拒逆,谁敢张灵。镇星缚手,北帝收魂;三台七星,持剑斩精。罪不重拷,殃及子孙;邪恶魍魉,誓不轻铙。闻其咒语,头破脑裂;妖魔成尘,鬼怪齑粉。
       海魔瘴妖,终难抬头;急急律令,世间太平。

       午子山中峰建有腰观,风景旖旎,白松族拥,微风吹来,鹤淚飒飒,别有情趣。午子山特别出彩之处为中峰满山遍野的白松!多的数都数不清,约有2500多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所有游人惊叹不已。白松,有的如离弦箭矢,高耸入云,直冲蓝天;有的冠如巨伞,荫蔽着腋下花木草虫、飞禽走兽、青崖苔藓,像母亲护佑小孩一般,极富灵性、灵气、灵韵;有的像倒掛灵猴,粗枝平展,树稍斜上,蒼龙虬曲,伸向峡谷,呼朋唤友,牵手密意,叙不尽的衷肠,吐不完的情意,极尽友情之能事,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灵魂出窍,能塑造出白松的内心活动……清李白瑜《午子松涛》诗:“何人斩断巴山腰,午子巍然孤且高;到此弯弓可射日,松风滚滚怒生涛”。

       白松树皮幼时灰褐色或白褐色,老时暗褐色,皴线裂型,叶淡绿色,松果坚硬。白松原生长于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区、朝鲜、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约东汉被陕西僧人移植于华山,长势喜人,极具神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故称华山松、五须松。秦岭南麓民国以前仅午子山满山遍野生长着白松,蓊蓊郁郁,遮天蔽日,青翠婆娑,既像穿着白衣白铠的士兵,站立岩石缝漕之间;又像窈窕淑女,身着浑身白衣,风姿卓约,风情万种,对着游客,眉目传情,让人心旷神怠,宠辱皆忘,俗尘抛到了太平洋,把酒临风,眉开眼笑。白松喜生长在较肥沃的湿润土壤中,多与红松、冷杉、鱼鳞松等混合生长。白松球果有一奇特现象,即:雌雄同株!雄性球果圆筒形,生于叶腋,下垂,黄绿色,长约15毫米左右;雌性球果腰圆状,生于枝条顶部,直立,淡绿色,长约35毫米左右,是雄性球果的二倍有余。白松耐寒,能在零下10℃左右的低温正常生长,亦能在极冷的零下31℃左右慢慢生长。据宋碑记:“南宋绍兴五年(1135),重建翊圣保德真君大殿、药王殿、福寿殿,遍植白松万株”。可见午子山白松自南宋始,属人工载植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如今已成气候!遍布山野,郁郁葱葱、碧绿苍劲、生机盎然,每当清风吹来,松涛阵阵,松香腻人,如歌似咏,蔚为壮观,同时佐证:道教主旨“人定胜天、天人合一”,.成长于中华民族之大文化,成熟于世界东方之大人文环境。

      午子山有一个美丽的动人故事。据传,明初道教学者、思想家、书法家张三丰,为了躲避太祖洪武朱元璋的遣使屡诏邀请赴京,在秦岭山中的陕南洞阳宮远遁修行,关起门来成一统,两耳不闻世间事。一日,答应到午子山传道,骑马来到午子山前,看见前面的泾阳河水暴涨,浊浪滔天,淹没了供人马通行的石墩子,人和马均过不去。如果无法按时到达午子山讲道,将失信于人,使陕、甘、川、楚济济一堂的仙骨道长们失望。正在犹豫之时,但见自己的高头大马顺从地俯下身子,眼神分明的表示要让自己骑上去。张三丰跨上马背,天马倏地站起,后蹄在石崖上猛然一蹬,腾空飞过泾阳河,在对岸草坪上稳稳停下。泾阳河石崖上永远留下了两个深深的马蹄印,至今犹存。午子山道长为了感谢天马及时送到了张三丰,在泾阳河边的悬崖上建起了一座天马观,可惜此观在滄海桑田、岁月流逝中不知何年何月倒塌了,如今只留下遗址。

       清闫多治《咏午子观》诗:“千山君独秀,巍然碧海中;杜鹃沐朝霞,松涛听晚风。举手摘浮云,蹑足履太空;勿谓攀登苦,奇景在险峰”。午子山自古名场天下,战汉为“子午道”必经之路。战末楚汉相争之际,刘邦被贬汉王,萧何、张良陪同,即由子午道入汉中,住守于成固黑河(今湑水)与汉水交汇处的“汉王城”,今遗址尚存。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整修子午道,增设亭阁驿站,从关中杜陵过南山(秦岭)到汉中,并在今宁陕设子午关。东汉三国时,曹魏、蜀汉相争,多交兵于此道,争战不休,难分雌雄;魏延曾建议诸葛亮由子午道奇袭曹魏,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没有采纳,失去了击败曹魏,三国早日统一的大好机遇。因此,明代诗人王时熏感叹:“高叠山峰一洞穿,奇兵独出将旗寒;可怜前后出师者,此计当年失魏延”。

       子午道又名“荔枝道”,起始于长安,终止于四川涪陵,是唐至清代连接陕西、湖北、四川的商业贸易大道。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载:“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命为荔枝道”。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楊玉环喜食新鲜荔枝的需要,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称作荔枝道”。修建荔枝道为国家工程,一要便捷,二要坚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属当时的“高速公路”!以大唐长安为起点,经午子山到达四川涪陵。唐时此国道修建为全国第一!如苟家河的石桥人称“四保险”桥!桥墩由石条砌成,石条与石条之间凿有深槽,内插石片,桥墩不会动摇,是为一保险;桥墩上面有楔头,桥板嵌入里面,桥板不会被水冲走,是为二保险;桥板下面架有粗大的横木,桥更能承受重大压力,是为三保险;桥板与桥板之间有“8”字形的楔头,安装“8”字形的石块,对桥板起固定作用,是为四保险。四保险石桥的修建成功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荔枝道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结晶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皇权与爱情的力量统一。其广设驿站,盛极一时,官商邮旅称便。北宋时,一度荒废,李复《橘水集.与王楷书》曾建议修缮:“自洋南至达州,往日曾为驿程,今虽坏废,兴工亦不难”。明清时,此道再度兴盛,《三省边防记》称:“川陕要道”。

       《大唐久典》载:驿道每隔20里设置一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共设1639个驿站,工作人员两万余人。最繁华的当数荔枝道,负责运送新鲜荔枝的驿吏,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一是保鲜,二是防止路途挤压,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时间把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当年荔枝道是“人如流水马如龙”。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便是对当时“荔枝道”的生动写照。

       清《洋州志》记:“杨贵妃嗜鲜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味仍未变”。但清四川《涪州志》记:“七日到长安”。时间说法有异。按照唐代天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记载,各驿站换马接力,二千里路程三日到达是可信的;但从整个荔枝古道路程大多为山区的艰难程度推敲:七日比较切合实际。总之,当时驿贡荔枝是一种性命悠关的大事,只要爱妃能吃到鲜荔枝,沿途马死人亡在所不惜。唐杜甫《子午谷》诗:“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当时为了楊贵妃食到新鲜荔枝,百马死于山中,怎能不使人扼腕兴叹呢?

      2015年5月,陕、川、鄂三省为了更好地保护荔枝古道和开发荔枝古道的文化文物价值,正式启动了“荔枝古道”联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程……

       午子山绝尘环宇,绿水青山,森林如屏、月白草翠,空气中散发着松叶清香,如世外桃园,人间仙境。故明代与人等身的两尊坐式铜铸神像能够幸存至今,其一高1. 67米,宽0.9米;其二高1. 54米,宽0.9米。均眉目清秀,仙道风骨,生动自然,栩栩如生,具有科研、考古、文物等价值。另有一尊明嘉靖年间铁铸立式无头神像和一口乾隆五十年(1785)铁铸大钟,亦属珍罕文物。每年新春佳节、初一至初三、清明庙会、三月三、九月九……信徒香客不绝于途。人们特别喜欢观赏西乡“八景之一”的“朝霞日出”。当早上天刚放亮,晨曦还没有退去最后一件烟纱,东方红霞满天、朝阳欲出、太阳像个红红的大火球,从海洋中欢快的跳跃而出,映照的午子山树也红了,草也红了,山石也红了,整个山峰红彤彤一片,水天一色,山花一色,松藤一色,美丽壮观的彤红色无法比拟,无法形容,故,历朝累代文人墨客特别喜欢赞颂“午子朝霞”,其诗、词、赋不绝于耳,翘楚的丝竹之音当数清李兆龙《午子朝霞》五言诗:“洞口碧桃花,层层笼绛纱;涧边多鹿迹,云窟有人家。树湿非关雨,山浮疑是槎;探春已立足,断碣记年华”。2015年,午子山风景区荣获“全国旅游信得过景区”称号;去年又迈入“陕南道教活动中心”序列。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闲情逸致,节日假期,游人如梭,摩肩擦背,纷至踏来,正如明代李遇知《午子山》诗:“飞蹬千盘漫陟巅,振衣冉冉白云边;上方灵气谁能识?身到烟霞便是仙”。

         午子山远观不乏峨嵋之秀,登临不减华山之险,云海不输黄山之奇,松涛不贬天籁之音……建筑风格别开一面,既典雅富丽堂皇,又宏伟壮观韵致。据先秦史书《世本》和孔子教案《尚书》记载,以及民间传说,出生和居住于西北妫墟(现城固县龙头镇)的三皇五帝之一舜帝姚重华,曾到午子山祭祀天地,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粪土割据首领,建立炎黄中华……东汉末期汉中王张鲁之女亦到午子山修道练丹;明代建文帝朱允炆辟难亦来午子山隐居,但第二年就暴露了身份,不得不立即离开,隐逸于秦岭南麓的建基崖山洞之中至逝世,现遗址尚存。

       《大明一统志》曰:“午子山为母子山,指戚姬与其子如意”。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午子山大兴土木,重建圣水观、玉皇殿、东岳殿、酆都殿,并在沿途蜿蜒小道上铺砌石板台阶,以利登山揽翠。武宗正德七年(1512),增建寝宫、雷神殿、元帝殿、后寨门、铁城(面积1000余平方米)。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年(1733~1745),汉中府及西乡县又对各殿堂作了全面翻修。光绪元年(1875),重修娘娘暖阁,增刻石碑13通。民国年间,于山道拐弯处增修土地庙72座。1949年后,省市县多次拨款,民间广泛募集,屡有修缮,特别是1984年成立午子山文管所后,筹集了大量资金,重修了药王殿、朝圣门,新建了凤憩亭,为洞天胜地午子山倍添光彩。现共有殿堂庙宇61间,建筑面积达1854.49平方米。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午子山,造成部分屋宇毁坏,殿堂裂缝,砖瓦掉落。政府号召:信徒出资、社会募捐、企业捐赠,集聚了一定资金,新建了午子山公路、广场、牌坊、山门、步道、古亭、阁楼、财神殿等,彩绘了殿堂壁画、充实了法器数量,午子山焕然一新,香烟飘渺,鼓锣齐鸣,踏歌踩舞,宗教活动日臻兴旺,晨钟惊林鸟,青岚照白松,井然有序,蒸蒸日上,人流车流物流,鱼贯而入,蜂拥而上。

       午子山危崖突兀,怪石璘珣,山雅峰秀,泾阳河、小峡河象两条玉带,缠绕夹山而流,主峰像飞凤,又如雄鹰,展翅飞翔,直冲蓝天。午子山历史悠久、胜迹众多,自古以来,多有文人雅士登山览胜,吟诗赋词,以抒情怀。清孙丘园《午子山》诗:“果然午子山峰好,此日登临天地小;十里油松驻白云,千寻磴道惊鸟飞;观前招展野花开,峡底阳沉落日早;吟罢欲乘万壑风,声声杜宇伤春老”。

                                          2021年10月5日
 
 
           (作者简介: 方鹏霏,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有关报刋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2000多篇,荣获中、省、市有关报刋杂志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0多次;出版发行有54万字的散文集《秦巴揽翠》)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城
随州“天书”亮相图书
随州远古棋“复活”    益智休闲备受青睐
随州远古棋“复活”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州“仙人棋”岩画   棋文化源自随州的物证
随州岩画文化探考: 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鉴赏
随州鸡血红碧玉艺术品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随州编钟报社 | 法律顾问 | 友情链接 | 技术支持:清华网络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主办单位:随州编钟之声报社 随州都市网
新闻热线:0722-7117922 广告、服务热线QQ:1254373707
举报电话:0722-7117922 举报邮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随州编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9003029号-8 技术支持:随州清华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1923号